善化寺的美总是显得有些低调。由于其所处地势较低,在过去,许多高大建筑耸立周边,将其遮得严实,需要寻幽探秘般入其间,而备感骤然从繁华市井来到了清静世界,梵音缭绕、恍如隔世。如今,在古城保护与修复进程中,善化寺的山门展露无遗,让人远远就能看见这座格局规整、气度不凡的古刹。但相比华严寺的万众瞩目,其依然显得安静内敛,只静静等待真正懂它的人去发现,并怀着欣赏的态度走进,由衷赞叹。1933年,梁思成率中国营造学社一行来同考察古建筑时,考察华严寺后顺道进入善化寺,发现再临宝境,寺中竟有四座辽金建筑,其规模之大、布局之完整,实为罕见。
在冬日里,最佳的欣赏角度是走上南城墙俯瞰善化寺,特别是雪后初晴时,洁白的雪覆盖在庑殿顶的恢宏大殿之上,格外素净壮美。天王殿、三圣殿、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及东西朵殿和文殊、普贤阁,以及配殿、斜廊等建筑群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渐次展开,主次分明、左右对称、错落有致,典雅庄严之气度摄人心魄,宁静古朴让人由衷神往。
虽同为辽金建筑,善化寺与华严寺却有许多不同,坐北朝南的善化寺更显汉文化风格。从建筑年代来讲,善化寺更早。据史料记载,其建筑始于唐代贞观前,时称开化寺,后在辽末金兵攻陷西京大同时,多数建筑毁于兵火,历经多次重修,如今的善化寺基本保留了金修复后的规模。
沐浴着冬日暖阳,缓步走进善化寺,最强烈的感觉仍是幽静。游人不多,而这座古刹又有太多值得欣赏赞叹的内涵,无论是卓越的建筑艺术,还是动人的彩塑杰作,以及精彩的历史故事,让人愈走近愈崇仰。
善化寺建筑之美格外恢宏。步入寺内,首先可见始建于金天会年间的山门,与许多寺院的山门不同,与天王殿合而为一,面阔五间、进深两间,单檐五脊顶,气度不凡。来到善化寺的中殿三圣殿,其为金代代表性木构建筑,建筑技法是辽金时期施工与设计的创新,面阔五间、进深四间,亦为单檐五脊顶。该殿最值得留意的是斗拱,梁思成曾给予高度评价,赞扬其“伟大之斗拱,深远之檐出,屋顶和缓之斜度,稳固庄严,含有无限力量,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”。殿外左右次间补间檐下各出60度斜拱,式样古朴繁复,形似怒放的花朵,不但承载了檐部重量,且具有装饰作用。
善化寺之主殿大雄宝殿,古朴庄重、雄冠全寺,为目前我国保存下的辽金时期第三大大雄宝殿,而第一就在大同华严寺。其矗立在高3.3米的长方形台基上,面宽七间、进深五间,单檐五脊顶,殿内中央省去了两排金柱,扩大了前部空间,是辽金时期为适应宗教礼拜活动而习用的移柱减柱法,殿内当心间有平棋斗八藻井,制作精巧、格外精美,大殿外檐斗拱系五铺作重拱计心造,斗拱形式共计八种。寺内东西两侧为文殊、普贤阁。西侧的普贤阁建于金代,原东侧的文殊阁在民国初年因民居失火被烧毁,2008年在原址按原样恢复。这是两座三间见方的重檐九顶楼阁,二层外围绕以栏杆,可凭栏远眺。文殊、普贤阁为仿辽式平座暗层做法,保有唐代楼阁遗风。
在冬日阳光下,仰望这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宏伟精美的古建筑,感受古代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,备生景仰,心境宛若融入大同冬日澄澈的晴空,神思辽远。
善化寺的辽金彩塑同样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,其精品多集中于大雄宝殿,殿内现存塑像三十四尊,为辽金泥塑,佛坛上的佛像姿容凝重、衣纹流畅,彰显辽金塑像风格;二十四天王像均为金代所塑,塑像体姿自然、表情生动,比例适当、神情各异。天王本是佛的护法神,而这里却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,其中,殿东南侧砖台上第三尊鬼子母最为传神,衣纹层次分明、随身流畅自然,面部表情庄重典雅、善良虔诚,脸形丰满圆润,其永恒的微笑和内在的美感,在冬日里亦让人备生暖意。这种把鬼子母皈依佛祖前的化身形象地雕塑在一个固定场境内,在中国寺庙雕塑中实为罕见,而从二十四天王像的体貌特征、服饰衣着可见,其为多民族聚合的组像,是大同历史上多民族聚居的特征在寺院雕塑艺术中的反映。
善化寺内的历史故事很值得追寻。在三圣殿内保存有碑碣四通,有金代《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》、明代《重修善化寺碑记》和清代《重修善化寺碑记》。其中,最受瞩目的是金大定十六年(1176年)《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》碑,碑高4.45米,宽1.28米,碑文计1088字,颜体写就。碑文系南宋朱弁撰写,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,于南宋初年受命出使金国,金将粘罕惜其学识渊博以高官厚禄诱降之,朱弁不为所动,后被困西京大同十七年,在善化寺内幽居十四春秋。滞留善化寺期间,亲眼看到寺院兴修始末,为寺院重修撰写碑记。碑文文采飞扬、记载翔实,是研究善化寺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。
冬日里的阳光斜斜地洒在善化寺的恢宏大殿、精美彩塑上,让人心生温暖、格外流连。在历史遗珍众多的古都大同,善化寺深藏内蕴的大美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,吸引八方游客前来细细品读。
(史涌涛)